对于抗战后组建华中野战军这段历史,包括组建的背景、组建的规模、组建中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这支野战军在全军的野战军总体布局和规模中,占有什么样的权重,很多军迷们不甚了了。今天我们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解读。
第一,华中野战军在什么战略背景下提出组建的?
抗战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和军委中央即着眼于应对国民党的内战问题,极富远见地指出要尽早地建立强大的野战军。为此主席于1945年10月18日便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华中、山东应组织两个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由粟裕、谭震林组织野战司令部指挥之”。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关于组建华中野战军的背景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0月24日在给陈毅和华中局的电报中说得很清楚:“华中可能为蒋介石向我进攻之地。如华中现有地区不能确切保障,不独影响山东局势,且对全国形势及国共谈判均极不利。故必须首先在华中组织一个强大的野战军。”
可以说,这是我党抗战后最先提出组建的野战军。当时,我党的总体大战略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全党全军的战略重点是大举进军东北。除此之外,毛泽东主席于11月1日在给各战略区的电报中,特别明确要“巩固华北、华中”,甚至称这两个战略区是除东北战略区的“第二个作战方向”。
综上所述,华中野战军是在华中位处战略最前沿,蒋介石最先可能发动战略进攻,这一方向得失势必影响山东乃至全国战略全局的大背景下组建的。
第二,华中野战军的规模在全军中属于什么权重?
关于全军的野战军总体布局和规模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11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是这样明确的:“要组成强大的野战军,聂荣臻7万,贺龙3万,刘伯承7万,陈毅7万,李先念3万,粟裕5万,关内六大军区共32万野战军。东北20万。总共52万。”
透过这组数字可以得出这样两点:
一是从总体规模数量上看。全军的野战军总体数量是52万,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是5万,占全军野战军总数的十分之一,应该说抗战刚结束便要粟裕建设这样规模的野战军,算是比较大的了。
二是从战略布局上看。除东北战略区一家独大外,关内的六个战略区,除三个一级战略区,即聂荣臻的华北战略区、刘伯承的晋冀鲁豫战略区、陈毅的山东战略区,各给7万指标外,另三个二级战略区,粟裕的华中战略区给的是5万,而贺龙的晋绥和李先念的中原战略区则分别给的是3万。在三个二级战略区中,显然也是粟裕给的最多。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延伸说一下,从主席10月18日电报要求“由粟裕、谭震林组织野战司令部指挥之”,以及没几天又下令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主席和军委中央显然设想的是粟裕任华中军区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只是后来他让司令给张鼎丞,最终才任的是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有的人称这时的粟裕至多是一个兵团职,这是不准确的。不算军区职务,即便是包括四个纵队的华中野战军司令一职,便相当于大战略区的副职。试想,哪一个兵团级的将领能在抗战刚结束后,便担当七大野战军之一的司令呢?
第三,华中野战军在组建中曾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粟裕对组建华中野战军高度重视,接令后便做了这样几个动作:一是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纪律、统一指挥;二是实行战略转变,组织部队学习大兵团作战的战略战术和天目山战役的经验,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三是加强参谋机关建设,在粟裕的主持下,华中野战军建立了参谋处,下设作战训练、侦察、通信、机要、管理各科,还特别组建了一个专管技术侦察的情报处。《粟裕传》称,“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组建强大的华中野战军’的任务”。
当然,组建过程当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最主要的是保持主力部队完整建制和战斗力问题。当时中央决定王必成纵队去山东。而在此之前,粟裕麾下另一大主力叶飞纵队已开往山东。如果王必成纵队再去,那么粟裕麾下的三大主力便只剩下陶勇的一个纵队。为此,粟裕曾于10月27日发电建议中央,用他电报中的话说就是,哪怕“敢冒宗派主义之嫌”,也要建议中央把王必成纵队留在华中,以保持完整建制和战斗力。最终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也正是因为王必成纵队留下,这使得粟裕始终能够攥着王必成和陶勇两大主力,这也给粟裕后来打七战七捷提供了有力的作战保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